大城善治绣出“京”彩华章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习曾给北京出了这么一道题。北京奋力书写答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这为北京这座拥有2180多万非流动人口、1.6万平方公里超大城市的建设发展,进一步明晰了方向。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强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逐步的提升城市管理上的水准。”近年来,面对超大城市治理工作难题和挑战,北京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设计为牵引,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确保首都安全稳定为底线,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到精细、从专业到综合、从管理到治理的创新之路,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北京实践。出台市委1号文件,立起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四梁八柱”;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打好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夫,精治共治法治一体推进,一幅大城善治的锦绣画卷徐徐展开,让首都发展更有温度,让市民生活更有品质。
加强规划引领,找准大城善治“落针点”。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上的水准,首先取决于一个城市的规划。首都北京经过6次规划、几十年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也积累了不少深层矛盾和“大城市病”的烦恼。正因如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出炉,成为新时代北京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不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服务水平,还是回答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问题北京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核心与两翼”等理念深刻融入城市治理,确保城市自然生长和有机更新始终处于有序适度、生机勃勃的状态,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写下生动注脚。
注重数字赋能,磨好大城善治“绣花针”。习指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借助交通信号控制管理平台,整体路网通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大脑”聚合交通、生态、水、电等城市体征指标,各小区、街道的运行管理情况一目了然;投用测雨雷达,建成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实现城市防汛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当公共服务被现代科技“解锁”,生活日常被数字“赋能”,不仅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城市治理创新也获得了新的路径。强化数字赋能,运用好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正在为大城善治按下“快进键”,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
突出以人为本,用好大城善治“穿针法”。“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直接来源。从“吹哨报到”建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到12345热线牵引接诉即办,再到“每月一题”推动“未诉先办”的主动治理北京下足绣花功夫,持续完善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北京中心城区通过新建和错时共享新增停车位1.4万个,完成全年300个养老助餐点建设任务,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55个,一个个惠民项目渐次落地,一针一线绣出超大城市的温度,让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实现大城善治,才能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续写更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彩篇章。
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并对城市工作作出战略部署。城市的善治,归根到底是让生活更美好,落脚点就在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上。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围绕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找准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有序推进城市这一“有机生命体”更新,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上的水准,着力构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就一定能让城市的业态、功能、品质不断的提高,构建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绣出更新更美的大城善治“京”彩华章。(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