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 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人民城市建设
2019年11月2日,习在上海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考察时,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首次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他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同一天,习在长宁区虹桥街道考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在这里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刻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五年来,上海牢记的嘱托,在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探索中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着力建设人民城市。旧改征收、城市更新项目充分听取人民意见,全国第一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的地方性法规制订出台……在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人民参与程度,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建设,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人民城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价值观的深刻体现,已经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
如何理解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本质特征和要求?如何科学把握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把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理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更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围绕这样一些问题,本报专访了李君如先生。
李君如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出版有《李君如著作集》18卷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现代化的中国选择》等著作。
文汇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是习为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党和国家的治理现代化水平,在上海考察时首次提出的。习为何需要在城市前加人民二字,如何理解人民城市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
李君如: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作为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城市建设与治理领域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
标识,是事物内在本质要求的外在表现。显然,习在城市前加人民二字,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修饰,而是有深刻意义的。在世界城市分类中,有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定性和分类,有经济金融中心、政治中心的定性和分类;在中国城市分类中有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定性和分类,有直辖市、省城等定性和分类,但都没有像习提出的人民城市这样的定性。之所以要在城市前加人民二字,是因为,人民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标识,也是社会主义中国城市的标识。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人民共和国的政治领域,有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人民警察、人民公安、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等;在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也是如此,有人民币、人民银行、人民教育、人民文艺、人民医院、人民团体……
明确说过: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级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更是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把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城市称为人民城市,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深刻思想。懂得了这一个道理,就可以懂得习在城市前加上人民二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是因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们认识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揭示的是人民城市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
人民城市不是一种城市形态或类型,而是城市的一种政治属性。这是因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是融人民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的深刻理念,包含了三个要义:一是人民,强调新中国的城市是人民城市,人民性是人民城市的本质特征;二是人民建,强调新中国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的主体是人民;三是为人民,强调新中国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这三个要义,决定了新中国的城市是人民之城、奋斗之城、幸福之城。
文汇报:人民城市是社会主义国家城市的性质及其底色。与此同时,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了保持人民城市性质及其底色的两大要求:一是人民建;二是为人民。要求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是,怎么把为人民和人民建辩证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激发人民城市的活力?
李君如:首先要认识到,我们既不能用人民建取代为人民,也不能用为人民取代人民建。人民建和为人民都讲要以人民为主体,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人民建,既反映了人民城市的历史来源,更提出了人民才是人民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的主体。建设好人民城市,归根到底,要充分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人民的主导作用。
为人民,是人民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的根本要求,强调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时,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必须从始至终坚持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其次要认识到,无论是强调人民建,还是强调为人民,核心思想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大了民生工程包括智慧城市、花园城市建设力度,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实惠。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就是一个范例。这一切,坚持的就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这也是党和政府深得人民群众拥护的重要原因。
再次要认识到,把人民建和为人民有机统一起来,归根到底,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大家都知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习提出的深得人心的重要思想。这样的美好生活,大多数表现在三大维度上:一是核心构成,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住、环境等;二是基本保障,主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三是基础条件,重点是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充分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康乐、平安的幸福生活。
我们在贯彻人民建的精神时,要以这样的美好生活蓝图去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人民城市的建设;我们在落实为人民的精神时,也要以这样的美好生活为根本目的去做好每个方面的工作,综合施策,协调推进,建设好人民城市。这样,才能在人民建和为人民的辩证统一中,有效保持人民城市的性质及其底色。
归根到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要同心同力,达到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人民让城市变得更美好的良性互动,全面彰显人民城市的鲜明本色,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文汇报:五年来,上海自觉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着力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如何使人民城市的底色更加鲜明、发展更有活力?
李君如:深刻领悟习关于人民城市的论述,我们就可以深刻认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性质及其底色。如果说上海黄浦江两岸的高楼大厦群和现代化企业群展现的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色。那么,人民城市则是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底色。对于上海来说,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性质和特点,正是由它的底色和面色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要保持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底色始终不变、面色更加靓丽,就一定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更要提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在人民之城、奋斗之城、幸福之城的建设、运行和治理之路上走在前列,为全国各大城市作出表率。
我们只要始终不渝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城市的底色始终不变,现代化城市的面色更加鲜亮。
文汇报: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深化社会治理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习对上海的一贯要求。5年前,提出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当天,提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纳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何理解这个本质要求?
李君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归根到底,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奉行的原则是以资本为中心。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的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中国的初心使命和性质宗旨的要求。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和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根本对立的。
我们讲中国式现代化是14亿多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不仅是一个量的定性,而且是一个质的定性,即是以14亿多中国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不仅如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还要让14亿多中国人民都能够从现代化中享受到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的现代化。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等,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决定和派生出来的。由此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定是以人民为主体来推进的,决定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民主,其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时也只有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汇报: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首提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人民城市之间有何关联?
李君如:对于人民城市的建设、运行、治理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是连接人民建和为人民的坚韧纽带和根本途径。习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告诉了我们三个重要的思想理念。一是,告诉我们要建设和治理的城市是人民城市,人民城市是习首次提出的全新的城市学概念;二是,告诉我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分割的两个理念,它们在城市治理中统一于人民城市这一深刻理念中;三是,告诉我们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都强调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人民城市是融人民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深刻理念。从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习心中浓浓的人民情怀,而且能够正常的看到他对于现代城市建设、运行和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发展的科学思想,看到他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要求。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习提出这样的城市治理乃至于国家治理理念,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引领上海的繁荣发展,更在于引领中国的繁荣发展。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但是,纵览世界各国的民主实践,特别是采用政党竞选制(无论是两党制还是多党制)的西方国家,他们在民主实践遇到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民主悖论。比如竞选实行的多数决原则,难以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单一选举民主制难以避免投票时有民主、投票后进入民主休眠期的难题;政党竞选制更是难以克服民主被党争代替的弊端。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尽管还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但是已经显现出这种民主极大的优越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包括我们建立的根本制度和各项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新型政党制度,让中国人民能够在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民主环节都享有民主权利,从而破解了西方国家在民主实践中出现的民主悖论。
人们谈论一个国家的民主,毫无疑问要谈论人民享有了多少当家作主的权力和广泛参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利,但民主不是那种虚无缥缈的或口惠而实不至的东西。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支撑它的社会生产力之上的,又是为促进经济基础和支撑它的社会生产力服务的。
在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力和权利,最终都是为了给人民群众带来实际的利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全过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被称为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就在于这样的中国式民主能够让人民群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享有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文汇报:2023年,习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如何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人民城市的底层逻辑?如何牢记人民城市的本质要求,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人民城市建设?
李君如:我们强调要把人民建和为人民统一起来,是因为我们许多人不善于把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习在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同时,强调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认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把人民建和为人民有机统一起来,提升人民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城市建设、运行、治理中的人民建和为人民的有机统一。习最早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上海长宁区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联系点和上海市人大、上海市人民政府立法联系点。用虹桥街道人民群众的话来说,这一立法联系点是联系基层群众与人大和政府的彩虹桥。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建立的以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为核心内容的三会制度,做到了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事居民定。诸如此类的例子在上海很多。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这样,把人民当家作主同党和政府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有机地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民主理念和民主实践的有机统一。在人民城市的建设、运行和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更是彰显了基层民主的优势。走进上海各街道社区的人大代表家站点,我们常常能够正常的看到一句醒目的话: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基层民主的推进,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人民民主就是在自己身边和自己身上发生的传奇,因为在基层民主推进过程中,民主理念已经和民主实践直接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再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民主和科学的有机统一。人类文明史告诉我们,科学和民主是好朋友,但是它们之间也会出现矛盾。在科学作为客观规律的反映还没有为大家接受之前,常常会被人们在民主的名义下扼杀。在推进国家治理特别是社会治理的时候,如何保证民主和科学的有机统一,是一个要消耗极大努力才可以做到统一的难题。比如给老旧楼房加电梯这样的事,要做到民主和科学的统一,更要做许多精细的工作。解决矛盾是通过领导和组织群众进行广泛商量,在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进程中,创造以协商民主,让群众自己解决自己生活中矛盾的办法,把民主和科学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制度机制上保证了民主和民生的有机统一。归根到底,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建立和发展的,又是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的。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质就是一个民生问题。跟着社会的进步,民生的含义日益得到拓展,特别是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物价、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子女的良好教育、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天蓝地绿的生活环境、平安出行的社会环境等等,都慢慢的变成了人民群众关注的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实际上都是人民群众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事实上,只有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