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北京大学王曙光教授《论新十大关系》之八:城市与农村的关系_米乐m6体育app最新版本下载

北京大学王曙光教授《论新十大关系》之八: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11-09 13:57:55   来源:米乐m6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传统社会中,若干极少的发达的城市和大面积的比较落后的农村的并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此现状一直到近代都没有正真获得改善,而且在内外因素的推动下出现越来越激化和恶化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城乡之间的割裂和巨大差异已经达至极点。新中国成立后,消除城乡差距成为基本的国策和国家战略之一。新中国的近70年,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工业化和赶超,即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并实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这两个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呢?从第一个目标来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工业制造业的能力在整个世界首屈一指,我们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为我们的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国防工业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程度,是在国际上赢得别国尊重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大国角逐的核心后盾。就第二个目标来看,赶超战略也是极其成功的,我们用了将近70年时间,从全国的人均收入而言基本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大面积的城市地区已经超越了很多发达国家,国家总体经济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亦指日可待。

  中国执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大多数来自,就是农村。也就是说,工业化和赶超战略必须以从农村获得大量剩余作为前提,农村成为大量剩余的供给者。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就产生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建国初期,毛主席等人就意识到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工业部门要从农业部门获得大量资源,包括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而工业部门的大量产品也需要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来消化,不然这些工业产品就卖不出去。所以,如果不从农村获得大量剩余,工业部门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工业部门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汲取农村的剩余,包括财政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但是如果工业部门汲取地太多了,导致农村发展滞后,则农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工业部门的产品就会因缺乏有效需求而滞销,工业部门的发展也会滞后。所以,在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关系上,在城市和乡村的关系上,在汲取和给予的关系上,执政者需要掌握一个均衡,拿捏一个合适的“度”。如果你要考察新中国的经济史,实际上这是一个核心的“红线”,新中国经济发展的起起伏伏、经济政策的千变万化,实际上大多与此有关。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等等,实际上都是工业化和赶超战略的产物。当然,在中国实现初级工业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农民为我国工业化和赶超战略的实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付出了历史性的代价和牺牲。从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来看,在计划经济时期,城乡的隔离仍然很严重,城乡二元化的福利体系对城乡关系影响深刻,农村的公共品供给的大力改善主要得益于农村集体经济本身的发展,即便如此,农村的社会福利水平与城市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别。

  中国当下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那个阶段。在今天这个阶段,中国的赶超战略和初步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了,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城市和乡村的角色,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现在应该进入一个城市跟乡村并行发展、互相依存、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崭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原来传统体制下导致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藩篱,必须彻底消除,给城乡之间的新型关系疏通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靠什么支撑了巨大的增长呢?我认为主要是靠大量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资金、土地——由农村单向地流动到了城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根源。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带来了城市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大量的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金融机构像抽水机一样把农村的资金吸到城市;农村城镇化过程导致大量农村土地成为建设用地、城市用地,支撑了城市的繁荣,但是,农民并没有从土地功能的转变中获得足够的级差地租。这种单向的要素流动实际上阻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觉得现在应该重新反省我们的发展道路,应该走一条城乡交融、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相互流动。所以,2016年我在对外经贸大的一次演讲中,提出要建立“城乡联合体”,要建立城乡发展的共享机制。其中的核心就是鼓励像个下乡:资本下乡和精英下乡。资本下乡进行资源整合,才能够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农业产业、旅游业等等。城市精英下乡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的各种人力资源来到农村,会带来资金、技术和理念,对极大地盘活农村的各种要素。所以,要把原来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要素流动,改为城乡之间的双向要素流动,要有两个回流、两个下乡,这样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藩篱才会被拆除,才会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原来的农村被“掏空”了,现在我们要运用各种政策实现“回填”。

  现在城市各种要素下乡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城市资本和人才回流乡村的热情正在逐步升温。各类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技术人员和知识分等正在以空前的热情进入农村创业和开展服务。但是城市要素的下乡,要有系统性的制度支撑。一个企业要进入农业领域,进入农村创业,会遭遇各方面的困难,其中土地要素、宅基地要素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些问题阻碍着城市要素下乡。同时,一些城市资本下乡也带来很多负面的问题,侵害了农民的利益。这些问题,都一定要通过法律的完善逐步得到解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要素的下乡,农村土地的流转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当务之急。土地流转有利于实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提升农民收入,提升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因此国家在近年来大力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并出台了多项政策规范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流转政策既要保障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又要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要严格按照法律,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要让某些不良的城市资本侵害农民利益。所以我曾经提出,在土地方面,要保持“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的权衡,既要遵循市场机制,又要保障农民福利,不可偏废。

  在城市化、城市资本下乡、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完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彻底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还有一个必备条件,就是要实现城乡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和均等化。城市和农民的居民在享受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享有同等的公民权,没有一等公民和二等公民之说。当然,这取决于国家的财政实力。近年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体系、教育体系等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村居民所享受的医疗待遇、养老待遇已经逐步与城市居民齐平,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也表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定的阶段,完全有能力实现城镇和乡村居民在社会服务方面的均等化和一体化。当然,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于国家财政实力的提升,还要依赖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光依靠国家财政,是解决不了农村社会公共品供给问题的。最近国家出台了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若干政策,就为了逐步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成为支撑农村发展的牢固支柱,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乡村治理等,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王曙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