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huazhongfrp.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学术研讨会二:美丽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 规划年会_米乐m6体育app最新版本下载

学术研讨会二:美丽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 规划年会

发布时间:2024-11-14 22:42:49   来源:米乐m6

  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9月7-9日在合肥召开。2024年9月8日上午,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美丽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美丽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低碳转型、韧性提升、生态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美丽城市是全方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丽城市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探索也在全国很多城市中积极开展,建设美丽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重要方向和热点话题,涌现出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案例。然而,在实践工作中也出现了建设模式不符合城市自然资源禀赋,无法契合城市原有特色亮点,工作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何按照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的新要求,科学合理地分区分类指导各地推进美丽城市建设,探索差异化的建设路径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研讨的课题。

  2024年9月8日上午,作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分论坛之一,“美丽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学术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联合承办。国内专家学者及业界同仁齐聚一堂,现场反响热烈。

  会议由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周世锋主持。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规划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陆文涛,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刘瑜,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心研究员崔胜辉,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吴洁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颜文涛,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究员余兆武,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徐琳瑜等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现场观众和参会专家及嘉宾开展了自由讨论交流。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周世锋副院长在主题阐释中提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健全城市规划体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美丽城市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本次会议围绕“美丽城市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是什么,如何指导差异化路径选择”“怎么样看待美丽城市建设路径雷同,无法体现城市特色亮点的问题”“在美丽城市建设中,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改善、数字智慧管理等差异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有哪些”“美丽城市差异化路径中如何兼顾韧性安全”等主要议题展开报告和讨论。

  美丽城市建设是习亲自布局的重大举措,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应聚焦以下几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城市竞争力与资源配置能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二是以人民为中心,集中攻克城市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三是持续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扩绿增绿,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的提高城市生态宜居品质;四是提升人居环境健康安全,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五是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上的水准,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美丽城市建设的时代逻辑: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二是更好适应我们国家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城市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

  美丽城市建设的路径向度:第一,核心关键是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城市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复合体,应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城市环境普惠度,持续提高城市生态韧性,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使绿水青山融入城市,在“三生”融合中创造城市高品质生活。第二,方式手段是坚持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深化改革为城市持续发展破除障碍,科学技术创新为城市持续发展增添动能,历史背景和文化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灵魂,改革、科技和文化既各自被赋予独特的使命,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城市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第三,力量源泉是政府社会市民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建设美丽城市也要加强信息共享和透明度,建立起多元化的参与渠道,鼓励支持社区自治和基层治理,构建人人参与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城市韧性具有五个特性:(1)鲁棒性:城市抵抗灾害,减轻由灾害造成的城市在经济、社会、人员、物质等多方面的损失;(2)可恢复性:灾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城市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3)冗余性:城市中关键的功能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备用模块,当灾害突然发生造成部分设施功能受损时,备用的模块可以及时补充,总系统仍能发挥一定水平的功能,而不至于彻底瘫痪;(4)资源动员能力:有基本的救灾资源储备以及能够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决策,最大化资源效益;(5)适应性:城市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城市洪水韧性的政策研究重点:一是建立适应性管理策略,以帮助实施防御和缓解措施,并适应一直在变化的环境。二是合理开展空间规划,以便在洪水发生前进行相对有效预防。三是为所有居民制定洪水韧性策略,包括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增强韧性的措施。四是建立促进学习和创新的制度体系,不断吸纳防洪抗洪新技术和经验,提高城市的系统防洪能力促使公众采取预防和缓解措施。五是将防洪规划与城市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统筹布局。六是根据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确定防洪标准,明确不同防洪标准的工程效益,确定近期和远期建设规划,按照不同洪水重现期制定相应的防洪应急预案等。

  低碳化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必然之路。美丽城市建设应充分研究“迭代寻优碳排放预测预警-多目标碳减排技术布局-多领域耦合政策评估”的低碳转型路径优化,从分区域、分领域、分类型进行差异化指引。一是分区域指引。分析产业体系、资源禀赋等区域特点,以城区、园区、社区等基本单元推进区域低碳转型,实现源头降碳、过程降碳、末端降碳以及碳管理。二是分领域指引。通过提效、替代、移除三路径,加快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居民生活等领域低碳转型。三是分类型指引。通过碳排放双控制度建设,碳排放权交易、绿电绿证交易等市场驱动,绿色低碳科学技术创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等技术驱动,增强美丽城市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研究中心副主任

  美丽城市建设的生态实践逻辑,生态实践具有系统有机性、场景依赖性、社会多样性、空间匹配性、时间联接性、要素协变性等内在特性,生态实践具有整体律、适境律、容错律、适应律、反馈律等逻辑法则。

  美丽城市建设的区域生态规划路径包括:一是构建支撑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二是构建以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群空间形态,三是构建具有高固碳能力的网络化生态空间格局,四是降低碳排放的生态空间网络结构。美丽城市建设的中心城区生态规划路径:一是低碳生态规划策略,二是低碳导向和高效集聚的城市形态结构,三是绿色空间服务增值的城市空间结构,四是促进绿色出行的分级TOD空间结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是与自然合作并增强自然以解决社会挑战的行动,是其他成熟的基于自然的方法的“伞概念”。当前NbS关注重点有NbS与气候减缓和适应、碳存储、生物多样性、空气污染、水安全、人群健康、能源节约、再生食物系统等八方面的关系。NbS可以有效进行气候缓解与促进城市居民健康,促进美丽城市建设。美丽城市建设一定要通过NbS,将自然带入城市,建设宜居、气候与健康韧性城市。

  NbS与城市气候解决方案。NbS框架下降温效率阈值(TVoE)可以轻松又有效将城市生态研究与规划相结合。基于逆向思维,首先构建区域热岛网络,然后定位关键廊道与节点来缓解区域热岛效应是缓解区域热岛的重要方法。同时,保护原生森林生态系统与规划新的城市自然是缓解热环境的重要措施。

  NbS与人群健康解决方案。NbS提供包括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在内的多重效益。NbS的健康效益不仅要关注绿地供给本身,更需要在“新形势(存量规划)”下关注绿地布局。结合可获得性、可达性及吸引三个指标组合的系统层级化的绿地暴露评估模型、绿地暴露不平等指数、绿地暴露生理健康效率与效益阈值模型等有着非常强理论与实践价值。

  美丽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一是“大城市病”明显问题仍未有效破题,二是面向双碳目标的城市生命周期管理不够,三是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不够,四是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系统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高。

  美丽城市建设的韧性提升路径:一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阶段,最大限度地考虑自然灾害、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等因素,制定综合性、前瞻性的城市发展的策略,以增强城市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雨水管理系统、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等,以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增强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三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对城市运作时的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增强城市的应急响应能力。四是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五是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治理。六是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美丽城市建设,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长期发展。七是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恢复自然生态功能,提高城市的生态韧性。

  自由讨论交流环节,在周世锋副院长的组织下,现场观众与专家及嘉宾围绕“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美丽城市建设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不一样的地区的城市如何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城市更新相应的策略”等问题,深入开展讨论。现场观点涌动,与会人员对于在新时期、新环境、新阶段的美丽城市建设如何推进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会议最后,周世锋副院长在总结专家发言观点的基础上指出,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是“美丽中国 共建、共治、共享”,我们这次研讨主题是“美丽城市建设的差异化路径”,主题选择与人民福祉紧密关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集约节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城市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次研讨会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美丽城市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向度、差异化的建设路径与策略,还有韧性安全等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

  美丽城市建设应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避免简单的标准化和模板化。一是要强化规划的引领,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降碳,强化系统保护、源头防控、协同治理,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强化数字化驱动,推进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通过基础设施大动脉建设,提高数字化的服务水平。三是要强化城市灾害的防御体系,从技术、管理、教育等方面提升城市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城市的韧性。

  供稿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浙江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